2008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于11月19日胜利闭幕了。按照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组织委员会关于做好赛事期间卫生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我中心高度重视、积极准备、周密安排,在卫生厅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圆满完成了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沿途医疗救援保障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真准备。
我中心接到省卫生厅关于2008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沿途医疗救援保障工作任务后,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沿途医疗救援保障工作要求、安排工作任务。我中心在10月份组织制定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沿途医疗救援应急工作方案》,编写了《2008年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并印发给相关医疗机构。及时指导有关医疗机构做好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医疗救援保障的准备工作,对各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各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都做了具体可行的要求。使各医疗机构对大赛沿途医疗救援应急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并且对沿途医疗救援医疗组成员要求较高,充分保障了赛事医疗救援工作的程序化和科学化。
二、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大赛前一天,省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组织所有参加沿途医疗救援工作的医护人员和全省十八市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分管领导、急诊科主任等进行强化培训。邀请省内专家分别对《卫生医疗保障工作的药品使用》和《沿途医疗救援保障经验》两个专题进行了精彩讲解。对沿途医疗救援各项事宜进行分析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同时对最新版(2008)兴奋剂目录进行学习研究。医疗救援小组对所有携带的药品进行检查,保证了运动员用药安全。
三、快速反应,保障有力。
医疗救援小组在比赛队伍行进中,对受伤运动员进行快速救治,保证运动员继续参加比赛,减少或不影响运动员及所在运动队的成绩。在所有赛段中,医疗救援小组在比赛行进中共救治受伤运动员24人(其中马来西亚队4人,中华台北队4人,中国国家队3人,美国队2人,俄罗斯队2人,德国队2人,乌克兰队1人,中国香港队1人,澳大利亚队1人,奥地利队1人,希腊队1人,中国马可波罗队1人,日本队1人)。绝大多数受伤运动员在受到紧急处置后未影响比赛。医疗救援小组的快速救治受到组委会在11月14日第四次例会上表扬。
四、灵活机动,谨慎小心。
在第二赛段和第七赛段比赛中,分别出现奥地利队和澳大利亚队运动员重伤。其中奥地利队员左锁骨远端骨折,澳大利亚队员脾挫裂伤致腹腔内出血。二名重伤员分别向前和向后转送至文昌市和东方市人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由于奥地利队员不愿意在我国境内手术,经局部固定后已顺利回国,该患者对我们的及时处理表示感谢。澳大利亚队员经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省第三人民医院等专家会诊后采用保守治疗一周后回国继续治疗。对我们及时有效的处理,组委会在11月18日最后一次例会上予以表彰,称我们紧急医疗救援非常专业、非常及时。
五、赛间保健,认真负责
在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下榻的宾馆设立医务室,对身体不适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医疗保健。在赛事过程中,总共治疗运动员和工作人员30余人。其中丹麦队133号运动员病情较重,出现发热、腹泻、血压升高,胸闷等症状。经心电图检查发现该患者本有预激综合症。经丁毅鹏主任仔细诊断和分析,给当地医师正确指导,妥善治疗,终于在较短时间内使病人治愈。同时,根据环岛赛组委会意见,丁毅鹏主任果断停止该运动员继续比赛,受到组委会的肯定和赞赏。
六、热情周到,细致体贴。
医疗救援小组对所有伤员都做到反复多次的回访,在病人到住宿地后和洗澡后多次反复冲洗伤口,主动上门送医送药,护送重病人时为防止病人在救护车上颠簸疼痛,在路上一直托住病人受伤部位,并不停地安慰病人。林坚平主任不辞劳苦,深夜将病人转送至三亚农垦医院,并指导治疗,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丁毅鹏主任在赛事间隙从不休息,在运动员住宿的房间来回诊治和巡回回访,监测受伤和生病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直至病人痊愈康复。他们对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人。以至于组委会赛事总指挥陈副厅长明确提出,下届大赛一定要求他们参加。他们优秀表现充分展现我们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优秀风貌。
七带伤上战、圆满完成
为确保每一赛段的沿途医疗救援保障工作万无一失、我中心工作人员自11月11日开始,在每次比赛开始前1个小时出发,沿途检查各医疗援助站情况,提前到达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下榻的宾馆安排布置医务室等事宜。由于连日的奔波疲劳,在11月19日在五指山往三亚沿途检查工作途中出现了交通事故。导致工作用车损坏,工作人员受伤。但我中心工作人员带伤坚持继续做好最后赛段的医疗救援协调工作,圆满完成了全程的沿途医疗救援保障工作。
八、密切合作,共创佳绩
在我中心的直接调动指挥下,各市县医疗机构除在终点和运动员下榻处设置临时医疗点外,还派出救护车进行沿途护送补位。我们和各市县派出的救护车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协作,圆满的完成了本次任务。
海南省公共卫生紧急救援指挥中心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